2025年9月18日,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0岁。这个把云南菜从西南边陲推到全国餐桌的85后创业者,生命的火焰在最炽热的年纪骤然熄灭。
从人大学霸到云南菜“布道者”
赵晗的人生,是一部云南学子的“破圈”剧本。2004年,他以云南省高考前50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象牙塔里,他和堂哥吕志韬、好友朱海琴凑在一起,聊起了家乡云南的汽锅鸡、野生菌、过桥米线。当时北京的云南菜要么是小馆子,要么不地道,我们就想做个能让全国人吃到正宗云南味的品牌。这大概是他们创业最初的执念。
2009年,还没毕业的赵晗就和团队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云海肴。为了一碗地道的蒙自米线,他们跑到云南乡下找老师傅讨教米浆工艺;为了一锅正宗的汽锅鸡,他们在云南各地筛选传统陶锅,就为了那口“蒸汽锁鲜”的滋味。靠着这份“死磕地道”的劲头,云海肴从北京的小门店,一步步长成全国知名的云南菜连锁品牌。
展开剩余73%他不止是个餐饮老板,更是云南食材的“摆渡人”。那些藏在云南深山里的羊肚菌、牛肝菌,那些只在傣族村寨里流传的香料,因为云海肴的供应链,成了大城市餐厅里的常客。他还拿下过“兴滇人才奖”,在餐饮圈,大家都默认他是“云南菜推广大使”的不二人选。
“化雪时才最冷”:餐饮人的冷暖自知
熟悉赵晗的人,都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下雪时不是最冷的,化雪时才是。”这句话,道尽了餐饮人在疫情后时代的集体焦虑。
2020年疫情突袭,餐饮行业按下暂停键,云海肴也经历了关店、裁员的阵痛。可赵晗明白,疫情的冲击是“下雪时的冷”,显性且猛烈;而疫情后,食材成本上涨、租金压力不减、消费者信心恢复缓慢,这些“化雪时的冷”,才是慢慢熬人的消耗。
2025年初,云海肴董事会发生调整,赵晗不再担任董事长,好友朱海琴接任。这背后,是餐饮行业转型的阵痛,也是赵晗在行业浪潮里的一次转身。只是没人想到,这次转身之后,竟是永别。
餐饮是个“勤行”,赵晗的一天,大概率是从凌晨的食材验收开始,到深夜的门店巡检结束。供应链的损耗、员工的管理、新店的拓展……每一项都像一块石头压在他肩上。认识他的同行说:他永远是精力最旺盛的那个,永远在往前冲,没想到身体先扛不住了。
创业者的“生死线”:在奔跑中别丢了自己
40岁,正是一个创业者的黄金年龄,赵晗却倒在了心梗的门槛上。他的离开,像一记重锤,砸在所有创业者的心上。我们总在说“坚持就是胜利”,可谁来给“坚持”划一条健康的底线?
餐饮行业的高压是共识: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突发状况是工作日常,精神永远紧绷。多少创业者把公司当成孩子,拼命输血、拼命护航,却把自己的身体熬成了“易耗品”。赵晗不是第一个倒在创业路上的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的离开,足以让整个行业停下脚步想一想: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一时的辉煌,还是长久的前行?
云海肴的门店还在营业,汽锅鸡的蒸汽还在升腾,云南的菌子还在奔赴全国的餐桌。但那个曾经为了一口云南味跑遍深山的年轻人,永远留在了40岁的夏天。
行业需要温度,创业者更需要
赵晗的故事,是一个餐饮品牌的成长史,也是一代创业者的缩影。他的离开,不止是云海肴的损失,更是餐饮行业对“健康与发展”的一次集体反思。
“化雪时的冷”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应对。对行业来说,或许该有更多的互助与创新,在成本控制、模式迭代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对创业者来说,拼命之外,更该学会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毕竟,只有活着,才能看到企业真正的未来。
愿赵晗安息,也愿所有在创业路上奔跑的人,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别让“化雪时的冷”,冻住了本该滚烫的人生。
发布于:广东省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