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与习近平之间的那通电话,仿佛一个不经意的催化剂,竟然让特朗普在一夜之间改变了立场,决定给伊朗再争取两周的时间。
最初,特朗普已经下令,在48小时内做出是否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然而,就在那个傍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突然宣布,延后决策时间至两周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政府的犹豫不决,但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博弈。
这次通话持续了一个小时,普京与习近平就伊朗核问题、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及中东地区的稳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话结束后,本来已经箭在弦上的美国行动却被暂时叫停,原本一触即发的中东局势也因此按下了暂停键。
虽然通话的全部内容并未公开,但多方透露出,中俄在这次交流中明确表态,反对军事升级,支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普京特别强调,俄罗斯不会向伊朗提供任何军事支持,而中俄双方也达成了保持高度协调的共识。中国则通过简讯重申了停火、保护平民的优先性。
展开剩余81%这场中俄之间的通话,无疑是“中东最后的保险丝”。就在这通电话结束不到24小时,爆炸声从以色列南部的贝尔谢巴传来。伊朗认为该地区有多个以色列军方和网络安全机构的设施,于是对科技园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尽管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极力拦截,但导弹成功突破防线,击中了园区的一栋建筑,造成5人轻伤和部分设施受损。
面对伊朗的反击,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决定加大报复力度。从当地时间19日晚到20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动用了超过60架战机,向德黑兰市中心的多个导弹军工基地发射了120多枚导弹和炸弹。整个中东地区随即进入了红色警戒状态。
然而,随着伊以冲突愈发激烈,特朗普反而没有做出决定,反而选择了退后一步。20日,特朗普表示,他决定给伊朗最多两周的时间,看看伊朗是否会恢复理性。
在特朗普决定延迟决策的同时,白宫内部的意见却分裂了。鹰派共和党人林赛·格雷厄姆主张支持军事行动,认为美国应当站在以色列一方,阻止伊朗核武的扩散。然而,特朗普的另一部分共和党盟友,如前白宫首席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则对军事干预表示反对。班农强调,只有在找到外交解决方案之前,美国不应轻易卷入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他警告,这样的冲突可能不仅是像2018年叙利亚那种“精确打击”的小规模操作,而可能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中东泥潭。
尽管白宫内外对是否应对伊朗动武展开激烈争论,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部署依旧没有松懈。以色列国防部在19日表示,14架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军用运输机先后降落在以色列的多个机场。这些运输机带来的不仅仅是常规弹药,而是以色列急需的“铁穹”拦截弹,以及F-35战机所需的精确制导炸弹。这一行动的背后逻辑非常明确——无论特朗普是否最终决策开战,西方阵营都在全力支持以色列进行军事行动,这实际上为代理人战争的格局埋下了伏笔。
尽管西方国家对伊朗施加压力,伊朗方面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屈服的迹象。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频繁出席军方会议,授权精锐部队“圣城旅”集结于胡齐斯坦,部署反导拦截阵地。同时,伊朗外长紧急前往维也纳,与多个欧洲国家展开谈判,力图为核协议争取更多支持。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外交活动,实则显示了伊朗在为可能爆发的全面冲突做准备。一方面展现出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又通过谈判寻求缓冲。此时,中俄的协调作用逐渐显现。中国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发声,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俄罗斯则通过外交渠道向以色列和伊朗传递了缓和信号。
在联合国,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回归伊核协议。特朗普渐渐意识到,试图迅速解决问题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他需要一个新的计划——一个既不激起国内舆论反弹,又能让以色列满意的方案,同时避免挑起一场全面战争。
因此,白宫决定将决策推迟两周。这段时间不仅是为了拖延,也是为了测试中俄和伊朗的反应。如果伊朗停止升级冲突,维持核活动的克制,那么外交解决的可能性或许仍然存在;如果伊朗选择继续升级,那么美国依然保留所有选择的余地。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恰恰是那通中俄之间的电话。莫斯科与北京达成共识,明确表态反对任何单方面军事行动,承诺不提供军事援助,但会加大协调力度。这一决策为伊朗争取了暂时的安全,同时也为特朗普提供了一个可以推延的出口。
然而,尽管局势在短短一小时的对话后有所缓解,火药味仍旧弥漫在整个中东地区。尼米兹号航母仍停驻在红海南端,以色列的无人机也在不断侦察伊朗边境。这场看似平息的危机,依旧没有走向终结。
发布于:天津市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