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湖南日报
谌晓芹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国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孩童启蒙阶段的“蒙以养正”,即在孩童心智未开之时,就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传承优秀文化,还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要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教师首先必须涵养传统文化素养。2020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明确要求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具有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设计。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广大教师要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比如,一些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民族精神、传承教育智慧、创新保教实践等方面的价值认知不足,传统文化素养未被纳入师范生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常以零散知识点形式插入课程,缺乏与专业核心目标的深度关联;课程教学侧重对技艺或经典文本的机械传授,忽视传统文化的深化、内化、转化;高校与非遗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合作不足,导致师范生难以在真实场景中获得深度浸润,整体育人效能受到影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可从四个方面系统推进育人体系改革。
明确培养目标。以浸润式课程体系为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师范生的精神底色与专业素养,实现文化素养、专业学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将“仁爱”“诚信”“孝顺”等传统德育思想,以及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专业教学。同时,开设经典诵读、非遗传习、传统游戏创编等特色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沁润·岗学交替”培养模式,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改进教学方式。建构“五感”协同教学模式,实施文化浸润教学,使文化传承从认知层面深入到体验层面。推行“五感教学法”,建立侧重视觉感受的“书画临摹与动画制作课程”、侧重听觉感受的“古诗吟唱与童谣创作课程”、侧重触觉感受的“非遗技艺实训课程”、侧重味觉感受的“传统食育实践课程”、侧重嗅觉感受的“自然物候感知课程”等多通道感知的学习系统。例如可在“教师书写技能”课中,融合视觉临摹、听觉诵读与触觉体验,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优化教学路径。创设文化浸润场域,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生态。打造开放式教学体系,突破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限制与路径壁垒,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组建“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传统文化特色幼儿园+非遗工坊”双实践基地,形成“课堂—工坊—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教学活动”的创造性转化。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专题展览、文化演出与系列讲座等,邀请专家解读国学经典,并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实体展示空间,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浸润环境。
调整评价方式。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行业及社会力量构成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建立聚焦传统教育智慧理解、文化资源转化与本土化课程开发等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文化素养雷达图、教学能力成长档案与社会服务积分等创新工具,对师范生实施多维度、全过程、智能化的动态评价,推动文化育人成效实现可测量、可追溯、可优化,最终达成过程性评价与育人成果的可视化、科学化呈现。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地课题“教育强市背景下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常德为例”(XJK24AJD030)阶段性成果】
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