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太极拳中摇头摆尾的练习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前网络上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仍显不足,真正的理解者如凤求凰般稀少。实际上,摇头摆尾的身法及其练习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哲理,可以说身如弹簧、身如游龙,这种特质在三大内家拳中表现出相同的内劲、理论及实际效果。
太极拳理论强调“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里的“鞭把”形象生动,上半身则犹如柔韧的“软鞭”。同样地,“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对应于鞭把,而“形于脊骨、施于手指”则可视为鞭梢。形意拳中的“四象”分别代表鸡腿、龙身、鹰捉与虎豹头,鸡腿象征着鞭把,其余则代表了软鞭。八卦掌的口诀则谓“行如游龙,翻如鹰”,生动描述了身法的灵活与变化。
孙禄堂提到的“三拳喻三球”理论,虽然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归纳了这三大内家拳,但实际上他们的本质在于均致力于练习身体内劲的运用,而非单纯依靠肢体的局部力量。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通过意念而非蛮力来激发身体的内劲,同时实现整劲的运用。然而,外家拳往往只依赖于蛮力和局部肌肉的发力,难以达到内劲的流畅运转。
展开剩余58%而真正练就“身如游龙”的内劲,摇头摆尾无疑是出色的练习方法。这种练法的关键在于“开胯”,这一点使得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胯关节承受了身体的大部分体重,随着岁月的推移,它逐渐被包裹和固定,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结构。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进入太极拳的练习后,若想实现“开胯”的功效,其实是在打破早年间固化的胯关节结构,扩大其活动幅度,重塑新的状态。这个练功的过程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宛如重新学习走路一样,从一开始的畏惧与疼痛,到逐渐适应用力,最终能够自如地用胯走路,这才是真正的“开胯成功”。
在实践太极拳的广大群体中,无论是杨氏太极拳还是吴式太极拳,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而真正能做到开胯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说明,摇头摆尾练法并非行之无效,而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深境界与练法。
摇头摆尾便是让全身如同弹簧一般灵动,这正是内劲的外在表现形式,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太极拳更高层次的摇头摆尾,是全身合一、用身体打拳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依赖肢体的屈伸运动。
发布于:福建省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