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来中国访问,在会谈中透露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里的份额,已经掉到了“统计误差水平”。啥叫统计误差水平?说白了就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连1%都不到。
这话听着有点绕,可细品品就明白了。三年前中俄贸易还有一半用美元欧元结算呢,现在直接归零了。这变化速度,快得有点让人反应不过来。
咱们先捋捋这事儿是怎么发展到今天这步的。2022年俄乌冲突一打响,美国和欧洲那边立马对俄罗斯下了狠手——冻结资产、封锁银行、掐断美元支付渠道。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莫斯科基本上被踢出了西方金融圈子。
俄罗斯人当时也懵了,手里的美元突然就不好使了。咋办?总不能不做生意了吧。这时候中国这边伸出了手,人民币成了最靠谱的替代品。你想啊,中俄本来贸易量就大,石油天然气这些大宗商品一直在买卖,换成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既方便又安全。
于是两边一拍即合。2022年全年下来,本币结算占了一半份额。当时俄方还特别提到,石油贸易里头90%多都用上了本币。这速度算是挺快的了,毕竟之前几十年都是美元一家独大。
到了2023年底,这个比例又往上蹿了一大截。当时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说,中俄贸易里头将近95%都用本币了。2024年又提高到“95%以上”。你看这个数字,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跳。
等到今年九三大阅兵前,普京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得更直白了——美元欧元在中俄贸易里的占比,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次米舒斯京来访,又给出了个新说法:“统计误差水平”。这词听着专业,其实就是在说基本上没了。
你说这变化大不大?三年时间,从半壁江山到几乎消失,这速度搁谁身上都得惊讶一下。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西方那边把路堵死了,俄罗斯只能另找出路。而中国市场够大、人民币够稳,自然就成了最佳选择。
更关键的是,这不光是俄罗斯一家的事儿。人民币在俄罗斯的外汇储备里,现在占比已经超过40%了。莫斯科交易所的人民币交易量,也超过了美元,成了仅次于卢布的第二大交易货币。连俄罗斯老百姓都开始主动存人民币了,银行里的人民币账户、理财产品越来越多。
这说明啥?说明俄罗斯人打心底认可人民币了。他们相信人民币稳得住,相信中国市场靠得住,也相信中俄关系能长久。这种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是实打实用真金白银换来的。
再说说能源这块儿。美元为啥能在全球横着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石油美元”这套体系。全世界的石油贸易都用美元计价结算,美元自然就成了硬通货。
现在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是主要的能源出口国。这两家不用美元了,改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石油天然气。你想想这个体量有多大?每年几千亿美元的生意,现在都绕开美元走了。
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新修了一条岔路,虽然刚开始走的人不多,可时间一长,大家发现这条路既快又稳,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这条路。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上个月就有消息说,俄罗斯开始要求印度的国有炼油厂用人民币结算俄罗斯石油了。这可不是小事儿。
过去几年,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大多用卢比付款。可俄罗斯人拿着卢比犯愁啊——他们在印度没啥可买的,卢比在国际上又不好使,手里攒了一堆卢比花不出去。所以现在他们宁愿收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流通性强,俄罗斯在中国又有大量可以进口的商品。
你看,这就是现实。货币这东西,说到底还是得看实力和信用。人民币能在短短几年内从配角变成主角,靠的不是强制推广,而是市场自己做出的选择。
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中俄这么搞是不是在针对美国?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是专门针对谁。西方那边先动手制裁的,俄罗斯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找个靠谱的替代方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应对措施。
不过客观来讲,这个变化对美元的国际地位确实是个冲击。过去美元能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家没得选。现在不一样了,人民币的崛起给了各国更多选择空间。你不让我用美元,我还有别的办法。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这件事儿透露出一个信号:国际金融秩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是说美元马上就要完蛋了,远没到那一步。可多极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想想看,中俄贸易额去年突破2400亿美元,这么大的体量基本不用美元了。这个影响会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跟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可能也会考虑增加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毕竟跟中国做生意,用人民币更方便嘛。
再往深了说,这背后其实是国家间信任关系的重建。过去大家都觉得美元最安全最可靠,可俄乌冲突一爆发,美国说冻结就冻结,说封锁就封锁。这让很多国家都警觉起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
分散风险,多准备几手,这成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人民币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选择,自然就获得了更多关注。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越走越快?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国际化这事儿,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得看很多因素——经济实力、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政策的稳定性,等等。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中俄贸易的“去美元化”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现实应用场景。这比任何理论推演都有说服力。市场会自己说话,各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
最近几年,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份额一直在稳步上升。虽然跟美元比还差得远,可增长的势头摆在那儿。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这次俄罗斯总理说的“统计误差水平”,听着像是一个技术术语,可背后的含义挺丰富。这说明中俄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独立、自主可控的贸易结算体系。
这个体系不依赖第三方货币,不受外部干扰,运转起来顺畅高效。这才是最重要的。以后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都有了一个稳固的金融基础。
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金融独立”?某种程度上还真是。摆脱了美元的束缚,两国的经济合作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当然,有人可能担心,这样搞会不会把世界分裂成不同的金融板块?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可话说回来,金融体系本来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让一种货币垄断所有市场。竞争才能带来进步,垄断只会滋生问题。
眼下这个局面,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时机,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个势头保持下去,如何让更多国家愿意使用人民币。
这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信心问题。要让别人相信你的货币,你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稳定的经济增长、健全的金融体系、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世界在变,格局在变,大家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中俄贸易“去美元化”就是这个大变局里的一个缩影。它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国际金融秩序的多极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各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做出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美元会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可它的垄断地位会逐渐被削弱。
这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短期内感觉不到什么变化,可从长远看,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平衡的国际金融体系,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再出现某个国家动不动就用金融手段制裁别人的情况。
米舒斯京这次访华透露的数据,看似只是一个统计数字,可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调整,是国际金融格局的微妙变化。这个变化会怎么演进下去,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你觉得人民币国际化会越走越快吗?中俄这种本币结算模式,会不会推广到更多国家?美元的霸主地位还能维持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