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创·变
儿童大学:学城共生的办学跃迁
潘照团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以“大学力量”为支点,用10年时间从地缘资源、学习时空、核心素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儿童大学”开放共生、全场景生长、完整发展的教育新样态,为破解“唯分数”困境提供实践样本。
————————————————
“成绩不必争第一,前十就好;素养力争占首位,引领最佳。”这是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简称“大学城附校”)拒绝反生态办学提出的办学主张。创办10年来,学校以“儿童大学”为办学定位,在重视成绩与尊重生命上把准“素养水位”,年年发展性评估为窗口校优秀。可以说,这是“儿童大学”实践的气象万千。
较之2002年德国图宾根大学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儿童大学”——为儿童接触前沿学术、走近科学和科研,感受“知识就是乐趣”提供机会。大学城附校赋予“儿童大学”新的时代意义:立足温州大学城,以“儿童立场”为圆心,以“儿童生长”为半径,以“大学力量”为支点,于内研究学问成大学,于外借托大学做学问,整体变革。“儿童大学”不是“缩小版的大学”,而是以“大学的精神”办教育——开放、包容、探究、共生。大学城附校结合温州大学城的独有资源,从“地缘资源—‘大学城’里的儿童”“学习时空—‘大学程’里的儿童”“核心素养—‘大学成’里的儿童”三个维度,构建了“儿童大学”的教育生态。
“大学城”:地缘资源赋能
构建开放共生的成长生态
建立“学城资源库”:把高校资源“搬进”儿童课堂。办学伊始,大学城附校团队走进几所高校参访168个学习空间和功能教室,与高校各级学院签订多领域的“教育共建协议”,确定了24个场馆作为小学六年实地体验学习中心,建构不同年级进阶式拓展学习体系。
同时,学校组建了涵盖“学科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实验室管理员、在地文艺工作者”的资源团队,分线下和线上两种组织,线下将具有同样专业优势的家长或专家集中在一起,定期组织活动;线上则成立“真人图书馆”,请高校专家家长当导师,入驻平台,当学生遇上复杂问题时,就可以邀请专家到校面对面指导,感受“像借真书一样借到真人”。这些资源逐渐转化为“常态化课程”,应儿童学习之需,日常学习触及或“对接”。
开展“学城家学周”:让大学基因融入校园机理。2017年开始,大学城附校将每学年上下学期各确定一周为“家学周”,将大学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校园教育的鲜活元素。比如邀请高校教师、大学生走进校园开展“大学启蒙课”,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讲解前沿知识。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多次走进学校设立院士讲坛,为学生讲述自己及其团队研发生长因子的故事,李院士常说:让大学城附校的孩子从小对科学家不陌生。实际上,学生确实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大学基因”。
“大学程”:重构学习时空
打造全场景生长的学程体系
弹性与衔接:释放时间魔力。大学城附校采用弹性课时,打破“40分钟”的局限,放大“学程”的多种可能。学校将课时分为“基础课时(35分钟)”“短课时(20分钟)”“长课时(55分钟)”“主题课时(一周)”四类,根据课程需求灵活安排——这是“大学程”理念的体现,它不满足于单一、固化的“40分钟”学习常态,而是在大视野下对“学习节奏”的尊重,舒展了学习的美好姿态。学校采用个性化选课,每周三、周五下午开设“选课时间”,尊重儿童的“兴趣差异”。另外,“大学程”还从“周课时”走出来,从“小学启蒙”到“终身学习”做好衔接。学校将“儿童大学”的视野延伸至“成长全周期”,一年级做幼小衔接,六年级做初小衔接,还通过校史课堂、学长故事等方式,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的成长衔接。
布景与伸展:唤醒空间力量。空间布置、情境创设与学习支架提供,之于学习尤为关键。大学城附校始于2020年的境脉数理学习空间,就位于创客馆内,其间三个学习空间既独立又相互打通:学生在展示厅呈现自己事先准备的数学专题报告,听课的同伴课后移步到探究室利用室内学具进行合作验证报告观点,不明白之处在咨询室通过“真人图书馆”平台与专家请教,或进一步预约专家到校面对面指导,整个过程可以通过网络与共建学校同步学习互动。这个空间也获得浙江省首批20个新型学习空间孵化项目。短短几年,学校新置了“萌宠馆”“标本馆”“AI绳彩区”“智己动”“天然博艺馆”“家博馆”……我与动物、我与体育、我与科技、我与艺术、我与亲情等,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
学校还精心规划三条研学之路:红色研学——结合十周岁成长礼,走进三垟榕园,接受伟人精神的引领;绿色研学——从瓯海出发走进鹿城江心屿,学习诗之岛的传统文化精华;蓝色研学——乘车到瑞安国旗馆、平阳苏步青故居,用数学的元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成”:跨学科整合
培育完整生长的核心素养
跨界深度学习:让校园成为能量转化的“第一现场”。“基于儿童,最好的立场就是信任儿童”,学校通过“空间CEO”项目,让学生成为校园的设计者、管理者,在真实项目中实现跨学科学习与成长。学生参与“书吧改造”时,需要测量空间尺寸和经费预算(数学)、设计采光方案(科学)、绘制改造图纸(美术)、撰写倡议书争取支持(语文)、制定管理规则(道德与法治),单一项目成为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器”。这种“做中学”的项目化模式,让儿童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为了实现跨界深度学习的常态化,学校从2017年开始跨学科教学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借助不同学科的优势让教师打破学科壁垒联合教学。
多元关系重构:让“合伙共生”融入生长样态。“大学成的儿童”,不是知识的集大成者,也不仅仅是问题的综合解决者,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和谐统一者。大学城附校通过师生、生生、家校、人机的关系重塑,构建支持儿童成长的生态系统。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从“导师”到“学伴”,从“权威管控者”转变为“情境催化者”。如课间一刻钟,教师与学生站在一起欢度课间,即使是值日教师也通过“执勤”“观察员制度”理解儿童需求。在同伴关系上,学校将SEL(社会情感学习)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个场景,让社会情感能力成为“隐形课程”,通过场域支持,让学生遇上问题发生矛盾时能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冲突调解”“共情实践”的核心能力养成。在家校关系上,通过“泉川家长专著书柜”“爸爸妈妈的童年”征文等活动,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在人机关系上,以AI赋能“未来学习样态”,在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基础上,让新技术助推“大学成”建设。
素养导向评估:让“分数量化”转向“成长质性”。大学城附校打破传统评价的“标准化”思维,推行“成长质性”评价,为每个儿童设计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学校推出“拔尖生培养计划”和“特殊儿童关爱计划”,目的是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学校评价单一化,让特别优秀或者某个领域暂时有困难的儿童能有适配性的评价,给予发现、培育与呵护。同时学校建立“个体社会化发展动态档案”,记录学生在课间互动、项目实践、社会服务中的表现,让这些“非学术指标”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毕业生范煜辰向母校捐款5000元奖学金的案例是这种评价理念的体现,作为温州首位向母校捐款的在读高中生,他的故事被《温州晚报》等媒体报道,学校借此开展“责任与成长”主题教育,让学生理解“成功不仅是成绩,更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从“儿童立场”到“儿童大学”的办学跃迁,正是以“第十名效应”为底气,走出了一条“学城共生、全人成长”的新路径,也充分证明了“好成绩与好素质”可以并行不悖。未来,“第十名效应”的种子会在大学城附校更多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基础教育应有的样子。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