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儿童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的感谢信
尊敬的滨医附院领导和老师们:
您们好!我是滨城区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新俊。作为一名从事儿科临床一线多年的医生,为提升疑难病例诊治能力与危重患儿救治水平,我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开启了三个月的进修之旅。这段时光里,李晓梅教授、段培锋教授及各位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的重症救治技术得到精进,更让我深刻读懂了“医者仁心”的重量。
在PICU这个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战场”,带教老师们临危不乱的专业定力,是我最深的初印象。面对窒息、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等突发状况,秦英飞医师抢救时精准下达指令、同步观察生命体征的从容;阚娜娜医师提炼复杂病例重难点、条理清晰汇报的能力,都让我明白,这份定力源于对病情的精准预判和对流程的烂熟于心,是守护生命最稳的“压舱石”。
而李晓梅教授的“火眼金睛”,则让我看到了专业背后的细致与关爱。“重症孩子大都不能语言沟通,哭闹、肢端凉、尿量减少……这些细微变化都是求救信号,一个都不能漏。”李晓梅教授的叮嘱,让我懂得真正的专业不仅是处理复杂病情的能力,更是对患者全心地关注关爱。
在与家属沟通的环节,段培锋教授的做法让“医者仁心”有了更鲜活的诠释。面对因孩子病情崩溃的家属,他先耐心抚慰情绪,再用通俗语言讲解治疗方案,让家属感受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有人共渡难关”的温暖—这份温暖,往往比药物更能给予人坚持的勇气。
让我动容的,还有医护人员毫无保留的传承之心。孙文静医师整理好诊疗流程图,特意标注基层医院应急替代方案;遇到典型病例,让我主导分析后再逐一点评,补充关键细节;刘晓明医师一句“我们多教一点,你们回去就能多救一个孩子”,更是让我看到优秀职业素养不是“技术壁垒”,而是传递责任的胸怀。
PICU团队中医生和护士紧密协作、为患儿健康齐心努力的氛围,也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李晓梅教授讲座时反复提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看到危重患儿的逐渐康复,欣喜溢满偌大的抢救大厅,医者的自豪感也悄然涌上心头。
进修三月亲历儿童重症肺炎、重症脑炎、播散性脑脊髓炎、脓毒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惊厥持续状态、多种遗传代谢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完全性川崎病、外伤、溺水等危重症;学习心肺复苏、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高流量氧疗、深静脉置管、血浆置换、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无创心功能检测、床旁支气管镜等诊疗技术。
如今进修已落幕,但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再次深深地向各位老师们表达我的感谢之情!我带回基层的不仅是厚厚的笔记与操作技能,更是对“儿科医生”身份的重新理解:技术是救人的武器,而专业定力、细致观察、人文共情,才是让武器充满温度的“灵魂”。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用心呵护每一个患儿生命,为基层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滨城区人民医院 刘新俊
2025年9月30日
顶益所配资-股市股票配资-炒股怎么加杠杆-可靠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